(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CMF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上指出:
从2018年开始,市场对于中国外贸形势的预测屡屡落空,大部分专家并没有把握清楚中国的外贸形势。比如在2019年,中美贸易冲突全面爆发之际,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外贸崩塌了。今年年初,也有很多人认为,全球经济的低迷、地缘政治的恶化,加上美国产业链、供应链同盟的建立和外交同盟的巩固,必定会使得中国外部形势全面恶化,从而导致中国外贸进一步探底。但事实上,过去三年间,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的核心因素正是外贸。过去三年,我国贸易平均增速超过20%。
今年5月,我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和最大的汽车出口商。近期韩国、日本对我们的态度有所变化,正是因为我们的产业链地位上升,挤压了他们的空间,这又进一步导致我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度收缩。
因此,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恶劣化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契机,反而夯实我们的基础。一些中小企业,以及传统的低产业能级,低技术含量的出口企业可能过得很艰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新兴行业所呈现出来的蓬勃向上的景象。
第一个契机是全球滞胀。中国大规模制造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是滞胀的解决方案之一。
第二个契机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宗商品的净进口国来说,商品价格下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个契机是在全球产业链缩短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为保障其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需要进行相应的布局,而这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窗口期。
此外,可以利用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和制度性优势,全力发挥我们在高新技术和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
总结来说,未来我们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契机,因此依然要对民族的崛起有充分的信心。所谓大变局,就是要打破“美国天下”的格局。“得新兴市场者得天下”“赢亚太者赢世界”,我们应将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而非简单地锚定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