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二战结束后不久,高速度的喷气式轰炸机成为主流,在空空导弹技术还不成熟的时期里,战斗机还高度依赖机载机枪/机炮打击目标,可随着轰炸机自卫机炮技术进步,以及飞行速度提升导致攻击窗口变窄,人们开始考虑用回更加灵活的战斗机炮塔,可以在更广的角度范围内发起攻击。
爱默生战斗机炮塔就是爱默生公司在上世纪40年代末开发的武器系统,这套系统是为美国海军服务,它将取代格鲁曼F9F“黑豹”舰载战斗机的机头20毫米机炮。
爱默生炮塔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它占据了几乎整个机鼻部分,拥有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外形,它就像一个向前翻折90°的常规炮塔,通过炮塔旋转和调整武器俯仰角度改变射击角度,其火力可覆盖机头大部分的区域,飞行员要做的就是通过面前的瞄准器控制雷达瞄准目标,机枪会随着炮塔一起运动,瞄好了就可以开火发起攻击。
其实要实现这种炮塔并不容易,爱默生炮塔在两侧各安装了2挺M2机枪,炮塔不旋转的情况下机枪只能向上偏转大约90°,要朝其他方向射击则需要配合炮塔一起偏转。这种设计理论上可以让战斗机从目标的上下方、左右两侧很大范围内发起攻击,而这个范围内轰炸机的机尾炮塔几乎无法发挥作用。
仅仅是安装武器、供弹系统和炮塔运动结构并不复杂,难的是如何让炮塔瞄准目标,爱默生炮塔在中央位置安装瞄准雷达,因为机鼻部分本来就很狭窄,加上武器占用了一部分空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做出能可靠运行的小型雷达,雷达也不适合安装在战机其他位置,它需要跟随炮塔一起运动搜索目标。
除了技术上有待进步,爱默生炮塔还存在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重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炮塔部分既要保持足够的强度,还有各种机械部件,加上武器等设备,将导致战机机头重量增加,头重身子轻就意味着飞行稳定性差。在重量之外还有武器本身的射击后坐力,如果是向前射击还好,后坐力纵向传递,如果是向侧面射击机头能承受的侧向后坐力有限,无法安装大威力的武器,甚至连续的扫射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机枪射击还会产生焰火,在某些角度射击可能影响飞行员视野。
爱默生炮塔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个项目没有最终成果,随着空空导弹技术进步,机载机枪/机炮的作用开始减弱,后来美国曾一度陷入导弹万能论的思路,早期F-4战斗机就一度取消了机炮,尽管机炮无用论并不是唯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