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冶机电技术人员在组织科技攻关。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画一条向上生长的“微笑曲线”
(资料图片)
——韶山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新春 丁玉洁 通讯员 赵苗 严予妗
最近肖公平很忙。
这位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猴王”的老人、湘潭市恒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目前正忙着一条全新的矿山设备防爆电池生产线建设。“这个月就开工,快的话4个月以后投产。”他讲话言简意赅,眼角的皱纹也染上笑意,“等我们的好消息吧!”
透过他的笑容,我们仿佛看到韶山市工业经济向上生长的一条“微笑曲线”。
要长“大”?新项目就这么启动
肖公平的这条新生产线,并不在恒欣实业的厂区内。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有别于“猴车”的新产品,老肖甚至为它专门注册了一个新公司——韶山恒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预计项目建成后,新产品第一年可完成产值5000万元以上,第三年产值即可达到2亿元以上,几乎要再造一个“新恒欣”。
不过,当肖公平2022年12月提出要上这个新项目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地。
这其实是近年来国内不少园区在发展中遭遇的一个“死结”问题:一方面放着众多低效闲置的土地在“晒太阳”,另一方面却又面临巨大的产业用地缺口。
怎么办?
韶山高新区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将园区内一块闲置多年、部分厂房已挪作仓库使用的地块腾出来,向恒劲新能源供地2800平方米。
“1个月之内就拍板定下来了,之后是艰苦的协商谈判和依法处置。”韶山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唐红军介绍,“今年4月底,用地按时交付。”
湖南纪璟新材料有限公司遇到的则是另一个问题。这个落户园区不到两年时间、实力和规模正急剧壮大的企业,依托湖南大学先进碳材料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准备上马一个生产国内半导体产业急需的高端碳纤维材料的项目,“产品附加值极高”。让他们为难的是,项目受制于企业生产工艺等原因而对厂房有着诸多“特殊需求”。关键时刻,个性化定制厂房的“特殊服务”来了。园区按企业要求对厂房设计进行了调整:修改厂房的单层面积、层高和承重荷载,升级厂房消防等级、实施电力增容改造,电梯、行车滑轨防尘处理,配备办公区域……数据显示,这个投资1.5亿元的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以上,年税收1000万元以上。
就像这样,韶山市累计处置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112亩,收回、盘活低效用地85亩,年均储备200亩工业用地,有效满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江冶、远东等一批优质企业纷纷在园区加大投资,启动新项目15个,总投资23亿元,产业集聚度提升20%以上。
在韶山,随着新项目一个一个启动,企业正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要长“长”?产业链就这么延伸
于肖公平而言,新启动的矿山设备防爆电池生产线项目并不是简单地扩大产能、做大规模,而是一个以企业“裂变”的形式拉长产业链之举。
恒欣实业的新产品“单轨吊”经过3年的研发已经获得成功,用老肖的话说,该产品“将引领行业发展至少上十年”,且市场前景将达到每年30亿元。“单轨吊”上几乎最重要的配套部件就是它的动力装置——防爆锂电池,以前都靠外采,由深圳一家公司供货,不但成本较高而且可控性不强。“随着新产品产能的增加,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就成了最佳选择。”肖公平说,“去年我们就在自己做(防爆锂电池)技术开发的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未来,在优先满足恒欣实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恒劲新能源的产品将直接进入市场。他透露,恒欣实业刚刚获批在新三板上市,现在又加上稳定的产业链上游产品供应,预计明年下半年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就水到渠成了。
应该说,掌握核心科技,做大做强主体经济,同时以“裂变”形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肖公平的确“干得漂亮”。
关于产业链的发展,韶山还有另一个更经典的案例。
2014年2月,韶山恒升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落户韶山,专业从事粉末冶金、热处理设备及新材料制取热工装备的产业化研究和推广。彼时,没有人想到,这竟是韶山一条特色产业链的开端。
3年后,一家名为韶山润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型企业进驻韶山高新区。这是一家全国领先碳材料高温法提纯、石墨化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要加工设备均从恒升机械订制。
在此前后,从事锂离子电池的制造、销售、材料的研制等业务的湖南韶山钰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有色金属材料销售、生产销售及铁合金冶炼等业务的湖南骏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石墨制造、碳素制品制造和石墨销售等业务的湖南纪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纷纷落户韶山。加上更早进驻韶山的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时间,韶山碳基材料产业链企业从3家发展到39家,逐步形成了以碳基材料热工装备产业为主的上游产业,以碳纤维复合材料、碳基负极材料、高纯石墨等碳基材料生产制造为主的中游产业,以风电设备、高温热处理装备、锂电池、半导体等碳基材料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在碳负极材料细分领域,还形成了“热工装备—碳负极材料—锂电池—锂电回收利用—碳负极材料”的循环产业链条,规模效应不断扩大,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串珠成链,在韶山,产业链正不断拉伸延长。
要长“高”?企业就这么升级
今年5月,由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1500T/18.3m钢管全长扩径机组交付给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将首次应用于国内油气输送管领域。华进重装总经理彭德平介绍,此前,能生产这一产品的只有德国和荷兰的企业,“最难攻克的技术指标,就是如何为18.3m钢管实行全长扩径。”
华进重装成功的底气来自其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2021年,公司与湖南科技大学联合引入省级专家万步炎工作站,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今年4月,正是在万步炎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华进重装攻克了行业技术难题,自主研制的首台1500T/18.3m钢管全长扩径机组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中两项技术世界第一,一项全国第一。华进重装,也在这一次次科技创新的合作中华丽转身,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韶山市政府在深化企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确“不遗余力”。该市支持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在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通过制作企业产品宣传手册、建立交流群等方式,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各方人才、技术、信息的交流和融合。除万步炎工作站外,湖南禾益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成功创建谭天伟院士工作站。
如何更好地发挥创新平台优势,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韶山市政府整合了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韶山工作站等资源,在产权申报、项目合作、技术改造等方面为产业提质全面赋能。今年上半年,韶山市通过平台孵化企业2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国家级3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近60%。三一(韶山)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112米陆上风电叶片、远东钢模自主设计制作的索塔模板系统、恒欣实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矿用架空乘人装置等一批骨干企业装备、技术、产品全面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项目——中广核与中南大学第四代极致安全核燃料棒包壳材料项目也花落韶山。
如今,经历科技创新洗礼后的韶山企业,不再是往日的吴下阿蒙。以“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他们牢牢将关键核心技术把握在自己手中,逐步迈向产业价值链高端。
生长“痛”?政府就这么解决
3月17日,韶山高新区与广东邦盛北斗科技股份公司签约,邦盛北斗韶山产业园暨文旅星级酒店10亿元项目落户韶山高新区。从洽谈到落地总共不到1个月时间,产业招商落地的“韶山速度”究竟如何跑出?
答案从项目洽谈一开始就揭晓了。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组建了专班服务团队,成员涉及该项目的所有职能部门。让邦盛北斗一位负责人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天晚上已经10时多了,公司董事长临时赴韶希望见面交流一下,工作组成员均第一时间响应到位……
政府还在优化闭环审批服务上下功夫。他们实行“一站式”审批,推行“用地清单制+告知承诺制”,落实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提供全程“帮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已为项目办理各类手续30余项,审批时长较之以往再压缩80%以上,一般性手续办理时限仅需半天,真正实现了“企业投资有多快、手续审批就有多快”的目标。
企业引进来了,如何让它健康、安心地发展,又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韶山念出“八字箴言”:落实政策,兑现承诺。
围绕“减税降费是否到位、专项资金是否到位、政策奖励是否到位、子女教育是否到位”,韶山市开展政策落实专项督查,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今年以来,政府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380万元,“助力小微贷”为企助贷800万元,兑现政策奖补238.72万元。韶山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底气十足地表示,得益于园区的诚信口碑,自建园以来,“从没有一家企业因为营商环境问题而退出园区”。
对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生长“痛”,政府比谁都急。
今年春节期间,韶山市委书记曹伟宏下基层调研时发现,三一(韶山)风电、湖南迪润两家企业用工奇缺,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当天,他就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负责人迅速与企业对接,按照企业用工需求组织现场招聘,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三一(韶山)风电一位负责人感慨,“论为企业服务,纾困解难,韶山绝对排在前列,既快捷又贴心!”
事实胜于雄辩。韶山市推行企业事项承诺践诺机制,结合“三员四联”“三送三解三优”等行动,对企业存在的难题梳理汇总,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解决时限,采取有效措施逐一解决。今年以来,共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4个,践诺率达98.7%,企业满意率10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韶山市正酝酿出台《韶山市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更符合园区实际的惠企政策,创新推出24条具体举措,全面推进园区营商环境建设。
韶山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飞奔,那条向上生长的“微笑曲线”仍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