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就要讲好“土特产”的故事:“土”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资料图片)
自2021年以来,广西移动结合定点帮扶村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加大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力度,帮助村民群众盘活村中撂荒土地,实现“春夏秋冬”全季节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百色市湖润镇多吉村,广西移动助力发展50亩烤烟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12万元。百色市湖润镇更村村建成了200亩香蕉产业园,广西移动通过协同镇政府开展“以购代扶”活动以及主动拓展销售渠道,2022年累计售出香蕉约8千斤。与此同时,广西移动还扩大更村村小香芋种植规模,由传统的村民个人种植发展转变为以集体经济的形式统一种植,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
为结合当地资源特色条件,在种植基础上发展养殖产业,广西移动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根据多吉村当地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养殖1500只绿头清水鸭,共计收入13万元。承包更村鱼塘,由5亩扩建至8亩,并在鱼塘周边发展家禽养殖,预计可带来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此外,广西移动持续入股湖润镇新兴街千亩百香果产业园,为村民带来收入4.22万元。并通过金融政策扶持,帮助19户脱贫户申报小额贴息贷款95万元,引导脱贫户利用小额贷款发展养牛、养猪、种桑养蚕等产业,目前自主发展养牛13户共100余头。
通过加强产业帮扶,发展村集体经济,多吉村、更村村从十三五的脱贫攻坚时期人均收入不足六千元,到全部脱贫摘帽时的人均超七千元,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人均收入达1万元,实现了年人均收入增幅超过30%,脱贫成果巩固成效显著。
2022年,广西移动深挖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区范围大力建设“红色数字乡村”,通过红色精神引领,以新技术、新形式赋能红色文化旅游和宣教,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2022年全区共打造14个“红色数字乡村”,形成“一市一个”示范效应,并推动甘肃、江西等6个战队成员省份完成13个红色数字乡村建设。目前,红色数字乡村已覆盖全国23个地市27个乡村,有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特色种植产业,拉动农民增产增收。
在贵港市覃塘区,以当地特色的富硒水稻产业为牵引,创新打造“云认养”销售模式,通过“互联网+虚拟种植”方式,2022年覃塘周村首期上线认养的3.3万平方米稻田,带动了农业经济收入33万元,项目还入选由广西党委网信办指导、广西数字乡村研究院组织评选的《2022年广西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在柳州市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以水稻产业为支撑,依托5G+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古砦乡建设1000亩水稻智慧农业示范区,辐射1.75万亩水稻种植区,搭建了水稻产业大数据中心,通过遍布的物联网设备及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作物生长动态监测和人工远程管理,推动水稻产业从“靠天”原始种植到科学种植转变,实现稻米平均产量提升15%,节水15%、降低人工成本15%,省肥20%。
在崇左市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产业已颇具规模。2021年以来,广西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的龙州县“云上坚果”智慧云平台,实现用户管理、苗木管理、坚果销售、培育指导、溯源管理、预警系统6大功能,产业管理部门可随时与种植户联系互动,广大坚果种植户可在线上订购苗木、销售坚果,有效解决信息流转速度滞后、信息归档繁杂的问题,为坚果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壮大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在广西桑蚕养殖的主要产地河池市,广西移动联合桑蚕养殖领头企业,基于5G公网,打造5G+蚕业产业大数据管理云平台,成立5G+VR智能化智慧桑蚕养殖基地,依托5G、物联网、AI、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实现对蚕养殖环境的远程监管与农事的精准调控,有效解决桑蚕养殖行业生产模式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痛点问题,实现养蚕病死率从40%降低到5%以内,鲜蚕茧增收36%,蚕农年均增收超过5600元/户,成为广西“互联网+蚕业”的示范标杆。
2023年,广西公司将立足广西各类产业发展及自然资源特征,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持续发力,做深专项帮扶,做强数智赋能,为创新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乡村产业“土特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