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邹明强 通讯员李庆华 覃蔚
“我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但是我要尽我最大努力,将我们利川的大黄卖出去!”湖北省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龙祥云说。
(相关资料图)
现年51岁的龙祥云,是利川元堡乡刺竹村的村民。2010年,在广州打工的龙祥云,回乡看到大量土地被撂荒深感意外和惋惜,于是,下定决心要把这些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
种什么?是她面对的第一个难题,通过多方考察最终确定种植适合利川海拔高、气候凉爽特点,种植喜冷、耐寒中药材大黄。
为了掌握好大黄种植技术,龙祥云先后到成都、亳州、禹州等中药材基地进行考察学习。通过长期观察、记录不同品种的育苗、田间管理、烘干、晒干等数据,龙祥云最终选择了马蹄大黄作为主要种植品种。
一株大黄,从下种到收获需要三年时间。看着逐渐成熟的大黄,新的挑战又接踵而来,销路怎么办?龙祥云背上行囊,靠过去打工做过销售积累的经验,到全国各地大型中药材市场推销。回忆起这段艰辛时光,龙祥云骄傲地说:“全国叫得上名号的中药材市场我都去过了,河北安国、重庆解放路、山东鄄城……我们一家一家的上门推介,挨家挨户发名片,留下样品和检测证书,就是用铁杆磨针的办法,逐渐打开销路。”
种植大黄,淘得了回乡创业的“第一桶金”,坚定了龙祥云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2013年,她决定成立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为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龙祥云特意将勤隆中药材合作社元堡乡大黄产业园就业扶贫车间建在了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旁边,优先安排安置点的49户贫困户就近就业。
元堡乡兴场村的脱贫户冉龙春,从2014年起就在合作社的基地做工,在此之前,她除了种庄稼,只能靠打零工赚些零用钱。“昨天我切种子挣了140元,打包挣了90元,加在一起有两百多元。这几年在勤隆干活,我一个人一年也能挣3万多,而且还能兼顾着种植庄稼,相当于有两份收入。”谈起龙祥云,冉龙春满怀感激地说。
龙祥云说:“在我们这里打工,时间相对自由,很多村民年纪偏大,体力跟不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工作时长,干多少算多少,而且不用出远门,还能照顾到家庭。”她的大黄产业,最忙的时候每天有100人在基地上干活,淡季时固定用工也有三四十人。
在她的带领下,元堡乡的大黄种植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随后她又在团堡镇安乐坪村、凉雾乡小青垭村建起了大黄加工车间,带动3000多农户发展马蹄大黄基地3.8万余亩,带动200余人就近就业。
2017年3月,杭州市萧山区与恩施州利川市签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协议。自此,萧山与利川开启了一场“山川携手”、共奔小康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接力跑”,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也搭上了这趟专列。
2018年,萧山区决定筹资300万元在元堡乡建设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2019年6月,一座2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大黄加工厂正式完工。产业园的建成弥补了马蹄大黄初加工的薄弱环节,将传统的烟熏式加工方式改革成现代化的烘制流水线,大黄种植完成了从基地育苗发展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建设。
在完成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同时,龙祥云还致力于品牌培育,合作社先后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湖北民族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大黄种质资源筛选、品种鉴定、培育优良品种、等级分级的建设以及提升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开展研究,进一步推广大黄良种繁育技术,培育质量稳定、供应充足的种子种苗,保障优良种源供应。
她牵头成立了利川市大黄产业协会,成功申报“利川大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建立利川大黄种植标准体系和质量溯源体系。“利川大黄”在行业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壮大,2022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卫健委将利川大黄评选为全省“五大特色药材”之一。
如今,勤隆合作社建设马蹄大黄良种繁育基地368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600亩,年加工量达3000多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利川市元堡乡更是成为全国闻名的马蹄大黄生产基地和专业乡。